Friday 15 April 2011

转捩点

今天上午我好开心,因为我和老公约了回来几天的Cynthia去hang-out.

我们三人畅谈了五个小时。超开心的。

和我一样,Cynthia 和Daphne婚后一直是住在吉隆坡。在2003 - 2005几年里,我们前前后后随老公(各自的)移居到了耶加答。

我们不是打架,而是因为刚巧住在同一座公寓才认识的。

不只年龄相仿,我们在好多方面都十分相似。大家在事业和家庭之间都选择了后者。孩子有男有女,乖乖听话,明眼人一看都知道是继承了老公们的优良品种。这方面,我们也不敢居功。

他们的老公是英校生,都是目前大马政府千方百计要找回来的人才。我老公是华校生,不懂算是不是人才,因为两年前没人叫回来就自己回流。

和大多数的华人父母一样,我们把孩子都送进了华小。我儿子当时才五岁半,人还未上学,但名已报了。

在我国时,我们的孩子上学之后,尝尽了来自老师和妈妈‘双鞭齐下’的皮肉之苦。Daphne的孩子比较好命,在家不怎么有,在学校却也不能幸免。

不关月亮的事,是功课成绩惹的祸。

去了印尼,去了一个陌生的国度,想不到会为我们做母亲的和做孩子的带来了很大的变化。

在求学的路上,我们的心情不再沉重,脚步更是前所未有的轻盈。

孩子每天快快乐乐,毫不畏惧地上学,不是因为没有繁重的课业,而是不再提心吊胆会被老师莫名其妙地怒吼、谩骂或鞭打。

女儿直今还不能忘记她在二年级时道德教育考98%而被打一下,因为凡答错马六甲是马来西亚的首都的是非题(2%一题)的都要被打。那时女儿刚上二年级,她那里懂什么是首都?再说这题是属普通常识题,又不在课本上。

又有一次,隔壁班老师嫌女儿班很吵,怒气冲冲地过来,不发一言地用藤鞭往每一位学生的肩膀上重重地抽打一下....把一人的怒气消在五十人的身上,是怎样的暴戾示范?!

.........这样不合理、过激的处罚天天无止休地在上演着。

日子久了,我们做家长的也练就了一套非凡的调心法。从忿忿不平,到忍气吞声,再到习以为常。

我见犹怜的学子们,别说学习胃口早被打翻了,他们真是鸡窝里的蚂蚱,每天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地走进课室的。

我在印尼有约五年之久。我从各方面,如学校、商场、巴刹等等高档低档的公共场合看到的;我从我所接触到的富有人、中产普通阶级到低收入的人了解到,养儿育女似乎不需要用到大声的呵责,更何况是鞭打,当然更不是拳打脚踢。这还体现在华人和印尼马来人的身上。

每个印尼人在听到我们马来西亚的孩子是不打不成材时,都吓到满身大汗,不可置信。

同样的,当我告诉来访的马来西亚友人说这里的学生不知藤条为何物时,他们也吓到目瞪口呆,直呼‘不可能,不可能’。

我建议一些文教界的朋友来这里做深入的考察。我很希望大家能尽量把打人(学校和家庭的)当一回事,而不是无关痛痒地让我们大人为所欲为。

看看哪些学生小孩,不论国际学校、私立学校还是政府公立学校;在学校里、家里、公共场合里也不会坏到怎样,挺温驯的。

我姐姐是小学副校长,来住了十天,亲眼见证了我所讲的。她似乎有所领悟,但却没有信心我们这里是可以做出改变的。

另一位华小的男性校长颇疑惑,如果没有鞭打,学校怎样维持纪律?

幸亏我们几位母亲原意做出尝试。

好快地我们被同化了,彻彻底底地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的教育。孩子也重新建立起了他们学习的胃口。

随着我们的改邪归正,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了。


Chyntia, Daphne 和我三家人-摄于2010年圣诞晚餐

1 comment:

  1. 幸亏你们都选择了家庭,孩子们才得以 “不识鞭滋味” 已久!

    ReplyDelete